你有沒有想過,從小到大,同樣是練習,練運動、練社團技能、練考試習題,為什麼明明很努力了,成績還是沒別人好?於是我們猜想,別人比較優秀,一定是他們有天份、有天賦,我們表現比較差,是因為資質不佳的原因。
我也曾經是自認沒有天賦的那種人,羨慕別人籃球打得更好,肌肉練得更大,英文說的更流利,直到我看了《刻意練習》,才知道我錯了,才知道我們缺的往往不是天賦,而是練習的時數與次數,更精確來說,缺的是「刻意練習」的時數與次數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各行各業各領域的佼佼者,常常都被冠上「天才」的稱號,但真的是這樣嗎?身為大學教授的安德斯.艾瑞克森,花了一輩子的時間,研究全球各領域的頂尖高手,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,甚至還自己培養出打破世界紀錄(記憶數字)的素人,得出一個結論:
成功靠的是刻意練習,而不是天賦。
他也坦言,畢生的研究過程中,沒有看過哪個頂尖人士,不是透過大量的努力積累而獲得成就的。
特別的是,書中認為,所謂「天賦」確實存在,但可能和我們想的不一樣,而是無論身體或是大腦,都具有強大的適應力和可塑性,無論什麼年紀,幼童或成年,都能透過鍛鍊來進步,而且每一個人都擁有這個天賦。
所以,當我們進步幅度不如人、成就不如人,先別再把原因推給天賦不佳,而是該檢討自己練習的量夠不夠,再來是有沒有用對方法練習,至於該用什麼方法,可以試試本書提到的「刻意練習」。
大腦也會越練越壯
「天空才是我的極限」,這是很多NBA籃球員的口頭禪,意味著自己還會持續進步,對自身技能充滿自信;但現實世界中,真正認為自己「潛力無窮」的人可能不算多,尤其當自己遲遲無法進步的時候。
會有這樣的想法,一大原因是我們相信,大腦在成年後便會定形,「小時候沒提早培養,長大就別浪費時間了」。像是很多人認為,音樂、運動,若從小沒有培養,到了長大才練,一定練不出什麼成績。
錯!錯!錯!《刻意練習》告訴我們,如同肌肉會隨著鍛鍊而成長茁壯,研究發現,大腦構造和功能,也會因應各種訓練而有所變化「就算成年人也不例外」。
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堪稱世界上最需刻苦訓練的職業之一,這些成年人不僅得背熟數百條錯綜複雜的路線,甚至連某商店門口的石像長相都不能錯過,腦中時時更新的資料庫,連google map都望塵莫及,而研究發現,通過執照考試的司機,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明顯變大。
「不可能,那些IQ 180的天才怎麼說!?」
作者對此也做出解釋,在學習的初期,智商確實有幫助,像是能更快學會規則、更快上手,但入門之後,後續就得靠刻意練習,研究證實,很多頂尖高手智商沒比較高,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例,多數得獎者的智商,甚至進不了有智商門檻限制的門薩組織。
一般練習讓你學會 刻意練習讓你精通
面對一個新技能,我們會先從學習規則開始,接著持續重複,只要稍微具有恆心毅力,累積夠多的練習練,要「學會」一項新技能通常不會是件難事。
這種方式,我們稱作一般練習法,單純透過不斷重複練習,練習過程不會太注重細節,練習後不會進行檢討。
然而,當你想從「學會」到「精通」,就不能單純只靠一般練習,我們必須學習這領域頂尖人士的練習方法,專注於每一次的練習,練習後進行反饋,找出能加強的地方,這個,就叫做刻意練習。
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
這本書中提到的刻意練習方法,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兩個:突破舒適圈和累積訓練量。
突破舒適圈
突破舒適圈只是個目的,重點是我們必須知道如何突破!?好家在,我們現在身處網路世代,也讓刻意練習比過去來的容易很多。
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,要達到刻意練習,作者建議我們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老師、一個教練,透過傳授自身經驗與教導你如何進步,有助於減少自己胡亂摸索的時間;此外,訓練過程中,與你一起「專注」於每個細節,訓練後,進行「檢討與反饋」,了解哪些地方還可以再加強與進步。
然而,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源請教練,此時網路的好處就出來了,越來越多有經驗的前輩,會在網路上分享自身經驗,像是搜尋「健身」,就會跳出一拖拉庫的教學影片或文章,雖然無法完全取代教練,但至少不會讓我們瞎子摸象,縮短學習曲線。
專注和反饋,也是刻意練習的關鍵,我們必須專注於每一次的訓練,以及練習後的反饋:這次練習的狀況如何、有什麼細節可以再精進、某個健身動作姿勢有沒有跑掉、某個音節能不能彈得再快一點…。
持續對訓練和表現進行檢討,有進步,找出進步的原因來持續堅持,沒進步,找出原因來改進。
累積訓練量
同樣有請老師或教練,同樣持續挑戰突破舒適圈,同樣有專注過程和事後檢討,為什麼人的技能仍有高低之分?作者透過研究,發現關鍵在於「練習量」。
NBA已故籃球巨星Kobe Bryant,球員期間時常凌晨四點出門去訓練,創造單場81分的壯舉,全球知名漫畫《灌籃高手》的櫻木花道,全國大賽前花了一周完成20000次跳投的練習,最終在對決山王工業比賽中投進壓哨致勝球。
一項針對柏林藝術大學小提琴學生所進行的研究,這些學生每個都從小開始練習,擁有豐沛的資源,但依程度仍可分成優等、傑出和頂尖,深入分析發現,在18歲以前的獨自練習時數,優等程度學生大約3420小時,傑出程度學生大約5301小時,頂尖學生則高達7410小時。
優等學生的3420小時練習量已經相當驚人,難怪可以進入該所以音樂聞名全世界的高等學府,但另外兩組的學生更努力,也確實反映在結果上。
以終為始的訓練
傳統的教育與練習,是以傳授知識為主,刻意練習則是先聚焦在如何精進技術,再去找出精進的方法。
這種以終為始的訓練,也就是有目標式的學習與訓練,稱作沉浸式訓練,由阿湯哥主演的電影「Top Gun捍衛戰士」,則堪稱沉浸式訓練的經典。
真實存在的TOP GUN (美國海軍攻擊戰鬥機戰術指導學程),成立於越戰時期,透過不斷模擬實戰情況,讓學員與頂尖飛行教練進行對戰,並根據錄像來檢討每一次的訓練,目標只有一個:打下敵機並活著回來。
當你有了目標,學習起來就會更加主動與積極,因為你會找尋各種方法來達到目的。這邊還有一個重點,就是你越能將目標細分拆解,越能有效的成長。
以籃球員為例,與其說「我要變強」,不如說自己想優先「改善投籃穩定度」,而投籃穩定度又能拆分成罰球、中距離、三分球,三分球又能拆成空檔投籃、擋人後投籃、快攻急停投籃。
目標愈明確,拆分得更細,愈容易根據細節來訓練與精進,也愈容易進入到沉浸式訓練,接近你的目標。
反思
這不是一本菁英教育的書局,反而是是一本令人振奮的書,讓我知道只要堅持刻意練習,往往可以得到超乎自己想像的成果;像我很著迷拉單槓,但總是拉不上去,於是我上網看教學、如何發力,同時開始使用彈力繩輔助,每周練習3次,每次拉個100下左右。
而且,一旦我每組可以拉超過8下,我便選擇進一階的彈力繩,最終經過約一年的時間,我終於拋下最低輔助係數的彈力繩,進而現在可以徒手拉8~10下!
找教學影片學習、持續突破舒適圈、大量累積訓練量,讓我獲得意想不到的滿意成果,這是刻意練習帶給我的好處。
此外,藉由作者打破天賦的迷思,也讓我們少了不努力的藉口,沒錯,確實很多世界頂尖人才,是從小開始訓練,但這不影響我們可以持續進步,很多時候,我們要比的對象只有自己。
以寫作為例,出生在書香世家、從小寫作長大的人,或是大學國文系畢業的人,寫作的水準一定很高,因為他們付出極大的努力在刻意練習,所以反映在寫作品質上。
但對於其他人來說,難道就對寫作束手無策了嗎?當然不是!就算沒有深厚基礎(至少要會寫字就是了),我們依舊可以透過練習,一天比一天進步,甚至有一天,進步到讓別人認為「你也太有天賦了吧」。 如同前面有提到的,許多遲遲無法再進步的人,並不是偷懶,而是沒有用對方法。
在這凡事講求CP值的社會,每個人的時間和資源都相當寶貴,使用刻意練習,能讓我們在投注相同的時間之下,獲得比一般練習更好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