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讀後心得-了解情緒反應 打造高EQ能力

為什麼同樣接受到一個訊息,有人會暴跳如雷,有人沉默以對?這周閱讀的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告訴我們,我們的言行思考、情緒反應,都受到小時候與父母相處經驗的深刻影響!

儘管如此,也不需要因此而認命,因為當你知道這個事實後,你對你的情緒,就已經拿回了掌控權,就算是脾氣暴躁的人,也能重拾高EQ,總是畏畏縮縮的人,能因此提升自信,這都是這本書帶給我的觀點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

這本書以近似童書的寫作方式,淺顯易懂的讓我們理解到兩個重點,一是心理諮商,二是認識自己。

關於心理諮商,我自己幾乎都是從電影裡到資訊,包括《老大靠邊閃》的心理創傷諮詢、《史密斯夫婦》的夫妻婚姻諮詢,為了螢幕效果,不是描述的太誇張就是太無存在感。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一書,讓我們更為了解心理諮商是怎麼一回事,是如何在舒服且輕鬆的方式,傾聽、溝通、引導,讓我們自己發掘出想知道的答案。

而這整個過程,就是一系列「認識自己」的旅程。

基於種種原因,我們很少與自己對話,很少正視自己的情緒,甚至很少努力去認識自己;然而,只要用對方式,好好認識自己,就會知道自己的情緒為何而來。

了解情緒而來有什麼好處?一是能因此加以控制,避免做出倉促且衝動的決定,成為「高EQ」的人;二是能增強同理心,強化自身溝通能力,建立起好的人際關係。

為何有人心裡諮商會失敗

書中一開始,蛤蟆因為情緒低落、憂鬱喪志,被熱心的好友們半推半就帶往諮商,被諮商師蒼鷺問道「誰是我的當事人」?

這案例告訴我們,只有在當事人自己願意改變時,心理諮商才有可能成功,如果蛤蟆自己不想改變,不想脫離現有的狀態,那沒有人能幫助他。這情境和「習慣」非常類似,再怎麼簡單的方法、強烈的動機,當事人若沒有意願,一切都白搭。

然而,「追求卓越」是深層的人性,不願意改變,常常是因為「不知道」,如同《原子習慣》裡面提到:「改變的第一步,你得先知道」。一旦知道了,知道該怎麼變的更好,多半願意跨出改變的第一步,離成功也不再遙不可及了。

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

彷彿切換帳號似的,書中告訴我們,我們常常在三種狀態中,不自覺的隨機切換:兒童自我狀態、父母自我狀態、成人狀態;

「三種狀態說」解釋了許多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表現,也如前面提到的,當知道當下處於何種狀態,對自己,就能加以控制,對他人,則能具備同理心。

兒童自我狀態

人出生就具備了一些基本情緒,像是快樂、憤怒、悲傷…等,不只父母要適應兒童,兒童更要適應父母,因為對小孩來說,父母就是全世界,更是無力反抗的對象,既然無法反抗,只能透過各種「順從行為」來適應成長中的一切。

像是面對父母的憤怒情緒,兒童會開發出道歉、附和、取悅…等順從行為,而在面對兒童自身憤怒情緒時,則會開發出鬧憋扭、嘔氣、叛逆、沮喪等順從行為。

書中的蛤蟆,每次被老獾訓斥時,都會直接退縮,道歉,深究背後原因,是因為成長過程中,為了適應父親的嚴厲對待,開發出的退縮、道歉等順從行為,未來當遇到批評時,便會不自覺進入「兒童自我狀態」。

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接受到批評,每個人的反應會不同,有人退縮、有人對抗;我們為了適應而開發出的順從行為,無論到了多大,都還是持續存在,持續被我們使用。

兒童自我狀態常處於順從的模式

父母自我狀態

兒童適應父母的過程中,同時也會將父母的言行舉止記錄於腦海,長大後,在不同的場合,切換至父母自我狀態來重複父母的觀點。

蛤蟆的父親在書中具有極度嚴厲的形象,深究背後原因,係因蛤蟆爺爺也相當嚴厲,讓蛤蟆父親在對待蛤蟆時,總是切換到父母自我狀態,重複著過往體驗的嚴厲生活。

我曾經是個衝動、壞脾氣的人,遇事不順會直接與人衝突,那時的我,應該是處於父母自我狀態,只想教育對方,把批評當耳邊風。我對另一伴相當順從,對方不高興時,我會處於兒童自我狀態,願意做各種不情願的事,就為了讓對方息怒和再次喜歡我。

無論是兒童還是父母狀態,都無法對自己有新的了解與學習,因為前者只是在重複體驗過去的情緒,展開順從的行為;後者則是重複父母的觀點,總是嘗試批評、教育與說服他人。

當處在父母自我狀態,多會以批評取代傾聽

成人狀態

當我們了解當下處於什麼狀態,此刻便能進入到成人狀態,此刻,我們可以好好評估自己當下的行為,接受他人的建議,也就是說,對自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,也能更進一步學習到新事物。

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能真正理解情緒,而非一味的被兒童時期適應、開發出的情緒,牽著鼻子走;一旦我們進入成人狀態,也意味著打破童年的延續(斷開鎖鏈!),進而提高自身EQ。

提高EQ有什麼好處?對自己,透過更加了解內在,加以控制衝動和延緩滿足,避免做出倉促、考慮不周的決定和行為;對他人,則是加深對別人的同理心,容易建立好的人際關係。高EQ讓我們更為接納自我,也更能接納他人,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。

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,就能有成長的機會。

反思

這是一本可以很快讀完、但會讓人思考很久的心理書籍,讓人知道「如何更認識自己」,剛好接在同樣介紹心理學的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之後閱讀,相當有感。

兩本書都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點,就是人生確實受到小時候經驗給深深影響,但依舊可以改變,只要我們具備改變的勇氣,因為安於現狀總是比改變來的輕鬆,正如蒼鷺在書中所說:

「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,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,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,勇氣與毅力。」

閱讀這本書後,讓我更了解自己,此外,也讓我更加了解,父母也要持續學習,因為一言一行,很容易形塑孩子一生的世界觀或生活型態(氣質、個性),而如果本身沒有加以學習,容易和書中蛤蟆父親一樣,延續過往被蛤蟆爺爺對待的方式,複製到蛤蟆身上,延續辛苦且高壓的養育方式。

透過學習認識自己,能享有更多人生的掌控權,追求更好的自己。

我家女兒不識字,不然她可能也會推薦這本書
Momottqq
Momottqq
文章: 2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