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也很常在意別人看你的眼光嗎?做事說話總是戰戰兢兢,就怕被別人討厭?
今天跟大家分享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這本書,你可能有聽人分享過,這本書在教你「勇敢的做自己」、「別管他人眼光」,這也是我第一次的閱讀心得,乍聽之下很興奮,但越想越無法說服自己,在老闆面前做自己?別在意伴侶的眼光?
但第二次讀,就發現事情沒想像中的單純,而是應該要將心力,放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內,少花心思在自己無法掌控的部分,這樣人生才能活得更為自在與幸福。
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
作者之一的岸見一郎,專攻哲學與阿德勒心理學,出版的《阿德勒心理學入門》無意間讓另一名作者、自由撰稿人古賀史健看到並大受感動,期盼能共同出版一本書,讓更多人認識到阿德勒心理學。
在這說個小軼事,如同阿難之於釋迦摩尼,蘇格拉底一生也幾乎沒有留下親手作品,思想全是由弟子柏拉圖所記述留存,岸見立志成為阿德勒的柏拉圖,而古賀也立志成為「岸見的柏拉圖」(到底有幾個柏拉圖…)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以兩人對話的寫作模式,淺顯易懂的說明「阿德勒心理學」,對話的兩人:哲學家與年輕人,分別代表著岸見和古賀,努力讓這個堪稱「使用的心理學」更容易懂,以及更容易使用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
「任何看到這篇文章的人,從此刻起,便會開始幸福」。看到這句話,你應該會覺得這三……小朋友吧。
書中的老人告訴年輕人,他第一次聽人分享阿德勒心理學,對方的開場就是這樣,也讓他覺得滿臉黑人問號,懷疑是不是走錯哪個佈道大會?
作者意思指的是,人,是可以改變的,透過改變,就能獲得幸福和自由(相比「自由」,我更傾向解釋為「自在」);也許無法立刻取得巨大幸福,但只要具備改變的勇氣,便能一點一點的比過去幸福,而只要一天可以增加1%,一年就能增加37倍。
至於如何透過勇氣改進行改變,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,
阿德勒心理學有被稱做「使用的心理學」,我也希望透過我的心得分享,讓大家在各方面能實際使用到阿德勒心理學。
心理創傷存在嗎
很多人用「過去發生的經驗」,當作「現在所作所為」的理由;阿德勒心理學強烈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,我猜想是因為太多人拿心理創傷當藉口、遮羞布,才讓阿德勒不惜引起爭議,也要「否定」心理創傷。
所以,與其說阿德勒「否定」心理創傷,不如說阿德勒「幫助」心理創傷者走出陰影,並告訴所有人,「沒有無法改變這件事,只有你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。」
NBA籃球明星李文斯頓(Shaun Livingston)曾在一場比賽中嚴重扭傷膝蓋,甚至一度面臨截肢,外界推測,他手術後能不跛腳就屬萬幸了。
然而,歷經多年的治療與復健,李文斯頓重新打回這個全世界最高的籃球殿堂,更成為金洲勇士隊當年度奪冠的重要功臣。
李文斯頓大可以選擇自怨自艾,放棄辛苦的復健,但他選擇不放棄,成就了這樁美談;也因為有小李這種勵志故事,讓阿德勒堅信「目的論」,認為命運操之在己,「重點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。」就像很多人都經歷過運動傷害,但後續卻有不同的選擇與結果。
過去已發生的事實,只是個經驗,你可以自由決定要賦予它什麼意義,像是面試失敗、失業、失戀,你可以怨天尤人,也可以當作經驗,再接再厲。
如何在職場使用阿德勒心理學
運用智慧,分辨自己可以控制和不能控制的範圍,可控的就全力付出,不可控的就不要過度插手,這是阿德勒所說的課題分離;而唯有懂得課題分離,人生才能活得幸福又自在,這一點,也和斯多葛哲學的理念完全相符。
你一定和我、和書中年輕人一樣感到困惑,職場上怎麼做到課題分離?就算做不到,又會怎樣呢,大不了奴一點而已(誤
1.)開會時,你腦中有個好點子,礙於擔心提出後被取笑,最終選擇不發言。2.)長官提出一個不正確的點子,你因為顧及長官面子而選擇不吭聲。
別人對你點子有什麼意見,不是你能控制的(就算有,也非代表全部人觀點),若因此不提出來,對自己的表現和公司的成長,都可能是個損失。同樣的,長官對你的提醒所做出的反應,也非你所控制,你應該在木已成舟之前提出建言,避免公司平白蒙受損失。而阿德勒認為,這些都是逃避責任的態度。
寫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吐槽,但請先冷靜的看下去。
作者似乎預判了我們的預判,所以在這裡告訴我們,他知道做起來或許很難,但還是希望,至少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。
而我的想法是,正如前面提到的,我們得根據可控的部分「全力以赴」,所以,不是沒準備就隨意發言,毫不留情的舉手嗆長官;換句話說,事前充分進行提案準備,善用溝通技巧,讓長官察覺到自己的盲點,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做的。
如何在家庭使用阿德勒心理學
家庭,是追求幸福感的根源,要怎麼能感到幸福呢?阿德勒認為:幸福,就是貢獻感。
看著小孩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,逐漸成長茁壯;看著家人餐桌團聚,開心吃著你的親手料理;看著大掃除過後,一家人享受著乾淨的環境。這些是不是都是感到幸福的情境呢?我們確實發現,這些幸福的原因,似乎真的都來自於貢獻感。
因此,我們可以善用觀念上的改變,將原本無趣、一成不變的事情,透過轉念,讓自己覺得有貢獻,進而感到幸福。
作者舉飯後洗碗為例,你可以賦予這件事任何意義,你可以抱持「我有能力替家人做出貢獻」這個心態來做家事,而不是將其視為煩悶的工作,如此一來,洗碗也能感受到幸福,散發出來的正面能量,也會感染到這個家庭。
此外,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一點:人,應該都是橫向關係,彼此平等、尊重,而非誰尊誰卑的縱向關係。
不少日本家庭現仍是先生外出上班,太太專責家務,以不同的方式,各自替這家庭作出貢獻,所以,不該有誰尊誰卑、誰賺錢誰講話大聲的情形。
此外,對一些「工作狂」來說,因為工作而疏於家人關係的維護,用工作當藉口,迴避對家庭、夫妻、親子應盡的責任,都不應該,也被作者稱為「缺乏人生協調」。
廣告台詞「再忙,也要和你喝杯咖啡」,很多時候,問題不在有沒有能力,在於有沒有勇氣去改變,就算再忙,每天總能抽空2~3分鐘,打給和家人聊聊、報個平安,有時,你會獲得出乎意料的回饋與幸福感。
反思
面對種種不如意,我們常常不願去面對和改變,卻選擇怪罪(牽拖)某個人或某個理由。這本書藉由告知改變的可能行,鼓勵我們「鼓起勇氣改變」,甚至搬出激將法:很多時候的不幸福,是我們自己的選擇,「我們選擇不要改變」。
這本書常被視為傳授「被討厭也沒關係」的書,不僅非作者本意,現實中也太不切實際;我們不是要不管他人眼光,而是不要將外界眼光當藉口,掩蓋自己不敢改變、不願改變的事實。
然而,這本書也有一些很難的觀念,或者說,我自認短期內難以達成的境界。
像是作者認為,無論是夫妻或公司長官,也應保持橫向的夥伴關係,而非上對下的縱向關係,更不用刻意追求對方的認同。
心靈自由是很多人所追求的,但有的時候,短暫的不自由,只是為了換取未來長期自由的過渡期,所以我們有時還是得在意別人的臉色;此外,作者認為越早接觸阿德勒,效果越好,但我認為,擁有一定的職場、家庭經驗,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落實阿德勒心理學。
最後我想分享的是,這次閱讀的同時,也剛好看完「別因渴望你沒有的,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」,該本講述斯多葛哲學的書,核心思想和阿德勒心理學的許多觀念完全相符,大家可以參照閱讀。